

为探索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疗愈价值,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于5月21日举办"光影疗心·影视心理解码"主题活动。学生党员与部分本科生参与了此次活动。活动创新融合了电影赏析、情绪解码和文字传递,通过引导青年学子在蒙太奇叙事中照见自我,在角色共情中完成情绪脱敏。
活动以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中摄魂怪出没的片段为切入点,压抑的暗黑音乐营造出了沉浸式场景。随后,主持人黄圣娟同学从心理学角度展开解析:“摄魂怪引发的不适感与抑郁情绪有相通性,就像焦虑会吞噬快乐记忆——但电影也给出了魔法解法。”伴随着主持人的提示音,现场同学们一同闭目尝试正念呼吸法,光影实验室瞬间化身为沉浸疗愈空间。
而在《心灵捕手》的心理咨询场景中,主持人用“观察者”视角分析人物动机:“男主角威尔竖起尖刺的自我保护,何尝不是当代年轻人‘矛盾性社交’的镜像?”在“渐进暴露”的原理之中,同学们逐渐知晓了如何从容而温和地获取信任。
活动原创的情绪书签接力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。20张特制情绪卡片随机发放至参与者手中,“焦虑”“愉悦”“矛盾感”等关键词与渐变色彩相映成趣,卡片背面更藏着治愈负面情绪的小技巧。
“用文字或图案与情绪对话”的要求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无限创意。同学在“迷茫”卡面上勾勒迷宫图案;而“孤独”卡则被匿名写上“循此苦旅,终抵繁星”这一鼓励人心的诗句。而最后的书签盲盒环节,让每份美好的善意得以传续,使每个小小的创作都成为陌生人之间的情感连结。
作为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“心理育人”工作的重要实践,本次活动突破传统讲座形式,构建了“影视+心理+艺术”的立体教育场景。每个镜头语言都是打开心门的密钥,每段人物弧光都能成为照亮成长的星火。这场光影与心灵的双向奔赴,不仅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颖的艺术化路径,更在年轻群体中播撒下"借艺术之力,修心灵之境"的种子,让心理疗愈在声画交织中焕发出温暖而持久的力量。